下陸區蘇州路與白馬路交會路段,車流人流較大,而在該地段的不遠處,一個環保“哨兵”正24小時緊盯周圍空氣質量情況。這是我市首批建成投入試運行空氣微站中的一個,就安裝在一根四五米高的燈桿上。
28日,記者在現場看到,空氣微站的外觀小巧,主要由上下兩個箱盒系統組成,一個負責電源,另一個箱身上印有“微型環境空氣質量在線監測儀”標識字樣,從箱體里伸出的柱狀物體就是在線監測探頭。空氣微站借助太陽能板發電,在線監測儀每十分鐘取樣一次,可全天候在線監測大氣中的PM2.5、PM10,氮氧化物和臭氧等主要污染物指標。
空氣微站是一種小型化、智能化、便攜式的空氣質量監測設備,它集成了多種傳感器技術,能夠實時監測空氣中的顆粒物、氣體污染物等關鍵指標,并將數據通過物聯網技術傳輸至云平臺或相關監管部門。這種微站具有體積小、安裝便捷、實時監測等特點,適用于對城市角落進行空氣質量監測。
我市布設的60個空氣微站涉及全市各縣(市、區)。各空氣微站根據所在位置不同,針對企業排放、車輛尾氣、區域傳輸、道路積塵、道路擁堵、露天焚燒、渣土運輸等多方面,有不同的監測重點。如當污染物濃度超過預警限值時,生態環境部門可根據相關空氣微站發出的警報,定性污染源,開展溯源排查。并針對發現污染問題的源頭和重點區域,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,及時處理違法排放行為,提高環境執法的效率和精準度。
守護藍天白云“好氣質”,目前我市首批空氣微站已全部安裝完成上線,校準工作同步進行中。依托該批空氣微站,我市將初步形成“重點企業——交通干線——敏感區域”監測網絡,標志著黃石在及時處理大氣違法排放行為,進一步提高環境執法的效率和精準度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。
今年以來,我市加大臭氧應對力度,上門幫扶10家企業開展績效提級對標改造,積極開展大氣污染防治“四大專項行動”;繼續深入實施大氣污染治理項目,全年計劃實施的400個大氣污染治理項目目前已完成191個,已開工291個,完成率47.6%,開工率72.6%;大力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爭取工作,目前企業入庫資金項目9個,入庫總投資8230萬元,申請中央資金2919萬元;印發了《黃石市2025年夏季空氣質量提升工作方案》,加快全市鋼鐵水泥焦化鍋爐超低改造、“五個一批”治理、揮發性有機物排查整治等工作調度,持續改善全市環境空氣質量。今年1月1日到5月21日,我市累計優良天數108天,優良天數比例為76.6%。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收官之年,我市明確,將在嚴格落實《黃石市2024-2025年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實施方案》的基礎上,將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,對照市定PM2.5濃度、優良天數比例等核心指標,結合區域產業結構特點,制定差異化污染物減排計劃和精準管控方案,清單化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落實落地。并深化部門協同聯動,按照《黃石市委和市政府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》要求,做好大氣污染防治“四大專項行動”,堅決打擊偷排直排、弄虛作假等嚴重違法行為。同時將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完成情況和大氣重點工作完成情況納入縣(市、區)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核等,堅決落實環境空氣質量亮牌管理制度,通過項目審批、資金分配、責任追究等方式實施激勵、懲戒。對影響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的部門和單位,實施生態環境保護“一票否決”。
記者 廖巍巍
編輯:徐道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