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發布通知,擇優推介30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典型案例,大冶市陳貴鎮水產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周紅勝入選,是湖北省唯一入選者。
5月6日,周紅勝早早來到小龍蝦養殖戶喬昌錦的蝦田邊,卷起褲腳便下了水。他隨手撈出一只死蝦,湊近看了看,囑咐喬昌錦道:“是養殖密度過大造成的。最近氣溫升高,記得蝦田要及時換水,投喂要適量……”
隨著小龍蝦大量上市,周紅勝和養殖戶一樣,變得忙碌起來。他隔三差五在蝦田里打轉,看水質、蝦草、蝦的色澤和個頭大小。周紅勝只要在蝦田里轉,養殖戶的心里便有了底。
10年前的一個冬天,周紅勝著手推廣稻蝦共作,但難題一個接著一個。他數次傍晚進村,一次次召開群眾會,算經濟賬、生態賬,終于打消了群眾疑慮。隨即,“第一個吃螃蟹”的養殖戶有了,第一戶村民愿意流轉水田了,稻蝦產業應運而生。
經過10年發展,陳貴鎮稻蝦產業從無到有、有中變大、大中生優,搞得風生水起。如今,全鎮稻蝦共作面積達1.68萬畝,聚集養殖戶40余家。其中建成千畝以上的稻蝦示范基地3家,300畝以上的示范基地15家,100畝以上的稻蝦示范點20家,并形成“專家+示范基地+示范戶+農戶”的稻蝦養殖技術推廣服務機制。
然而,周紅勝并不滿足于“一蝦領先、稻蝦兩收”。如何從稻田里刨出更多“致富果”,好多個夜晚他輾轉反側,不斷思索。
這些年,周紅勝著力引導該鎮水產業由“一蝦獨大”向“多業并進”,開展“稻—蝦—魚”“稻—蝦—鱉”“稻—蝦—蟹”“稻—蝦—鱔”等新模式、新品種、新技術試驗示范,讓更多群眾“錢袋子”鼓起來。
身為大冶市農業科技特派員,周紅勝干得并不輕松。大冶市組織的華中農業大學、長江大學等水產技術培訓班,他從未錯過。每隔半個月要跑遍40家養殖戶,一年平均200天在田間畈頭。“理論課堂+田間課堂”,他反復地學,終有所獲。
周紅勝主導的稻田“七錢蝦”種養關鍵技術攻關,實現10個稻蝦示范基地“七錢蝦”占比達60%以上,小龍蝦增產20%,稻谷增產15%;推動義順、添受2家公司成立省級專家工作站,幫助開展農業5個課題的攻關和研究示范,2家農業企業入選2024年湖北省企業典型創新案例;積極對接高等院校,指導建設漁業水產科技示范基地5個,引進甲魚、鱖魚、螃蟹、“中科5號”鯽魚等新品種養殖,開展科技成果轉化2項。近年來,周紅勝先后獲評全國第二屆最美農技員等國家省市榮譽18項。
目前,陳貴鎮水產養殖面積達2萬余畝,除傳統“四大家魚”養殖外,還有翹嘴鲌、鱖魚、螃蟹、泥鰍等特色生態水產養殖,鋪就一條產業富民之路。(記者 殷珂 通訊員 陳向東)